close

相傳五胡亂華時,往南遷徙的北方漢民族想念家鄉的麵食,但南方只有稻米沒有麥,為解思鄉情愁索性用南方盛產的稻米取代麥,榨條而食之;米粉是個歷史悠久的米食,跟很多傳統米製品如碗粿、蘿蔔糕一樣使用的都是在來米,早期的米粉100%用屬於秈稻的在來米製成,不同於日治時代才傳入屬於梗稻的蓬萊米,在來米較為鬆散但香氣足,蛋白質含量較高,放了一陣子水份縮乾的舊米香氣更為明顯,可惜煮成白米飯口感不佳,現在通常只在這類傳統米食上才看的到他們蹤跡,這次在花蓮街上的偶遇要由一件老美軍的軍用外套說起。
P1060205.JPG  
"
年輕人,你讓我感覺好親切喔!"忙著尋找麵包店的我被路旁的阿伯叫住,原來阿伯看到我穿的軍外套讓他想起以前當兵的日子,開始談論起他以前在金門當兵的趣事,阿伯不是路人,他身後那台舊舊的攤車卻吸引了我的目光,看了他那鍋湯我也餓了,"阿伯,給我一碗麵線,我要在這邊吃!"一開口隨即被阿伯糾正,"年輕人我賣的是米粉羹喔!不是麵線羹!"抬頭看了攤車上斑駁的招牌才發現是寫米粉羹,肚子餓讓我血糖低連視力都受影響了,只能連聲道歉。

米粉羹我一直以為只有宜蘭有(宜蘭的小吃裡有一大半是羹類,宜蘭人特愛吃羹啊!),沒想到花蓮也有,這米粉羹像極了麵線羹,但配料僅有黑木耳、紅蘿蔔絲及些許的片狀魚板,這些配料無疑是要點綴主角,米粉。
P1060201.JPG  
100%
的在來米粉顏色是略帶點黃色的米白色,短而粗的米粉筋性不佳但飽實感更勝麵線,散發出淡淡的米類發酵氣息更讓我喜愛,湯的勾芡恰到好處地提供了滑順表現,但也扮起重要媒介,耦合起米粉及配料間原本較為不協調的口感搭配,這樣的搭配十足清爽,說真的,其實是有點清淡,這想法在我把阿伯額外加的肉燥及蘿蔔乾均勻攪拌在羹湯裡後徹底瓦解。
P1060206.JPG  
阿伯裝起羹湯後舀了一匙肉燥再灑上蘿蔔乾,淋了一點醬油及烏醋,吃完原味羹湯後我把這些羹湯表面的食物醬料均勻攪拌在羹裡,瞬間,整個羹湯覺醒,肥瘦摻半的肉燥伴隨紅蔥頭的香氣似乎有點油膩,但原本清淡米香的湯加入這麼一點濃郁的搭配實在是剛剛好而已,蘿蔔乾除了香氣更增加口感上的複雜度,烏醋則提供點開胃的酸度,回過神時碗已見底。
P1060203.JPG  
堅持只用花蓮在地100%在來米粉,阿伯說這才是米粉,現在市售的米粉嚴格說應該是玉米粉一點米香也沒有,阿伯不懂為什麼現在商人為了成本可以加入那不成比例的玉米粉然後還稱是米粉,更不懂現在人還要買這樣的米粉?他苦笑後話題再次轉到我的軍外套,貪吃的我再點了一碗,坐在攤車後方唯一可以"內用"的舊方桌上,我繼續吃著米粉羹繼續聽著阿伯說著他當兵得趣事,在我倆之間匆匆走過的行人像是另外的世界,也好,這樣沒人會打擾我享受古早味的世界,甚佳。

臨走前阿伯跟我說"年輕人,我們花蓮的土地黏黏的喔,要小心,多來幾次之後,很可怕喔,會被黏住不想離開花蓮喔!"阿伯竊笑著目送我離開,席間,沒有任何人停下腳步跟阿伯買米粉羹。

時代變了嗎?味覺沒了嗎?我疑惑,阿伯不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路人甲阿富 的頭像
    路人甲阿富

    肝苦人阿富

    路人甲阿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